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临床医师定期考核

题库首页>医师定期考核>临床医师定期考核

发热概述

正确答案:1.概念 发热是指致热原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形。 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成年人清晨安静状态下的口腔体温在36.3~37.2℃;肛门内体温36.5~37.7℃;腋窝体温36~37℃。 按体温状况,发热分为: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2.发热的原因临床上大致可分为由各种病原体感染所致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其中前者多见。 3.发热的过程一般分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高热期、体温下降期。 4.发热的热型 (1)稽留热体温恒定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2)弛张热体温高峰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4)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5)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和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1次。 (6)不规则发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5.发热的伴随症状不同原因、不同疾病而可伴随不同症状,常见的有: (1)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钩端螺旋体病、药物热、急性溶血或输血反应。 (2)结膜充血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 (3)单纯疱疹口唇单纯疱疹多见于急性发热性疾病,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间日疟、流行性感冒等。 (4)淋巴结肿大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疹、淋巴结结核、局灶性化脓性感染、丝虫病、白血病、淋巴瘤、转移癌等。 (5)肝脾肿大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肝及胆道感染、布氏杆菌病、疟疾、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及黑热病、急性血吸虫病等。 (6)出血发热伴皮肤黏膜出血可见于重症感染及某些急性传染病,也可见于某些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7)关节肿痛常见于败血症、猩红热、布氏杆菌病、风湿热、结缔组织病、痛风等。 (8)皮疹常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水痘、斑疹伤寒、风湿热、结缔组织病、药物热等。 (9)昏迷先发热后昏迷常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痢疾、中暑等;先昏迷后发热见于脑出血、巴比妥类中毒等。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