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题室题库

题库首页

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第1~ 3题。

[原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无不浸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在大致读懂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古人写景、叙事、议论的艺术,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强语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规定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课文相关说明

    本文为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诗词曲五首》中的一首。同单元课文还有《与朱元思书》(吴均)、《五柳先生传》(陶渊明)、《马说》(韩愈)、《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课后作业(部分)

    1.写出词中表明时间变化的词语:____。

    2.词中“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词人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乐观思想,也表达了词人的美好愿望。

    3.古代诗词中,有很多写月抒怀的诗句,你能举出两例吗?

    4.本词上阕写_____,下阕写________,其实是_____。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包含了什么哲理?试简要分析。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额5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人们说“起舞弄清影”这句写得极佳,尤以“弄”字用得好,结合全诗,谈谈好在哪里。(不少于150字)(20分)

正确答案:

起舞本应是人们开怀时欢快愉悦的活动,而清影则是清冷的孤影,给人一种非常寂寞惆怅的感觉。但诗人却通过一个&lDquo;弄&rDquo;字形成鲜明对照。同时,&lDquo;弄&rDquo;字处于中间,本身也赋予了极大的内涵和审美张力。从这个&lDquo;弄&rDquo;字,我们可以设想当时的情形:苏轼微醺薄醉,意态痴迷,朦胧之中仿佛到了雕栏玉砌的琼宫玉殿里,满目星光,月华如水,词人长袖舞向旷远的天宇,明亮的月光一泻而下:投下清淡的阴影,举目四顾,孤零旷寂,对着冷月清辉,词人只能与相随自己的身影共舞,影随人动,意绪翩翩,心似阴影,愈舞愈沉&hEllip;&hEllip;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绪也从心底油然而生。我们可以从中管窥到词人的迷惘和孤独,感受词人内心深处郁结已久的惆怅,从而为下阕的抒情和最后对天下人&lDquo;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Dquo;的美好祝愿作了感情的铺垫。一个&lDquo;弄&rDquo;字,给我们的遐想是无限的。

答案解析:

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确定的依据。(20分)

正确答案:

(1)教学目标

&nBsp;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下来。疏通大意。

&nBsp;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把握词的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能够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nBsp;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首词能够拥有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nBsp; (2)确定依据

&nBsp; 语文课程标准对诗词的学习要求可以概括为:①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词内容,熟读并背诵诗歌。②能理解、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感情,学会初步鉴赏诗词。因此,本节课应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词。

&nBsp;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

&nBsp; 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哲理的高度,从而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作者的人生哲学。

答案解析:

请选择一个主要教学环节(导入环节除外),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25分)

正确答案:

&nBsp; 【教学环节】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情怀。

&nBsp; 【教学目标】体会苏轼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nBsp; 【教学步骤】

&nBsp; (1)了解作者,创设朗读氛围。

&nBsp;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课下完成,搜集有关作者创作此篇时的相关背景材料,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中的感情打下基础。

&nBsp; (2)分享收集资料的成果。

&nBsp; 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被贬为地方官,这首词就是他在密州做太守时作的,当时与弟弟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这一环节,通过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为下一步理解诗词内容作铺垫。

&nBsp; (3)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并找出课文的例句加以说明。

&nBsp; (4)自由发言,表达观点。

&nBsp; 教师倾听并在学生朗读相关语句时加以指导和点评。

&nBsp; (5)提升总结,拓展延伸。

&nBsp; 根据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和诗词的内容,你可以读出其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情感:

&nBsp; ①表达了对亲人的怀念。例句:&lDquo;兼怀子由&rDquo;,表达中秋之夜对弟弟的怀念;&lDquo;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Dquo;,表达对远离亲人的美好祝愿。

&nBsp; ②表达了政治上的失意。例句:&lDquo;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rDquo;&lDquo;高处&rDquo;有暗指朝廷之意,&lDquo;归去&rDquo;说明诗人当时已被贬官,渴望回到朝廷大展宏图,&lDquo;不胜寒&rDquo;说明作者禁不起朝廷的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怕回去难以有自己的安身之地。

&nBsp; ③表达了一种豁达的胸怀。例句:&lDquo;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rDquo;说明亲人离别,政治失意,事业受挫,都是在所难免的,有道是&lDquo;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rDquo;,想开了,就没有了苦闷和惆怅。如此文质兼美之文,如此豁达明朗之情怀,可以积累知识,可以陶冶心性。同学们,背诵下来吧,并在课下寻找其他由月抒怀的诗词,积累背诵。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