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题室题库

题库首页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3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日“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日:“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第三课,同单元的课文还有《赤壁赋》《兰亭集序》。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恩,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

  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反复阅读这些优美的篇章,体会其中的节奏、语气和韵味,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而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中国占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 能力。   

  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班额45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20分)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来体味《游褒禅山记》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形式美。

②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了解文言虚词&lDquo;以&rDquo;&lDquo;其&rDquo;的意义与用法。

③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诵读: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能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②串讲翻译:通过文本的疏通,为学生理解课文扫清障碍。

③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理清&lDquo;志&rDquo;&lDquo;力&rDquo;&lDquo;物&rDquo;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确定依据:

《游褒禅山记》是高一年级第二册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主要是山水游记类散文。而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作者游山的经历,在写景同时,表达对人生、世事的感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lDquo;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rDquo;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出发。

高一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的领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根据单元目标、课程标准及学生学段特点等不同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

答案解析: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0分)

正确答案:

教学过程

一、煽情激趣,导入新课

播放褒禅山的相关图片,教师作简要介绍:登泰山而翻阅历史长卷,游桂林而观看水墨山水,攀黄山坐叹造化神工,览九华心熏佛国烟香。褒禅山无此佳境,褒禅山也是一座相当平淡的山。幸而由于历史的偶然,宋王安石到此一游,留有一记&mDAsh;&mDAsh;《游褒禅山记》(板书)。

二、熟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虚词、实词和特殊文言句式;标注出疑难字句。

(2)听录音,有感情地小声读,读完之后在纸上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最初体验。

(3)师生交流,质疑释疑,完成对课文的翻译;熟悉课文内容。

三、研读文本,探究赏析

(1)速读全文,概括每段大意。(整体把握内容)

明确:笫1段&mDAsh;&mDAsh;山名考证;第2段&mDAsh;&mDAsh;游华山洞;第3段&mDAsh;&mDAsh;游洞心得;第4段&mDAsh;&mDAsh;观碑心得;第5段&mDAsh;&mDAsh;同游者谁。

(2)占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会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如《醉翁亭记》中的&lDquo;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rDquo;,如《岳阳楼记》中的&lDquo;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rDquo;。本文点明主旨的是哪句?为什么?

明确:

①登山游洞的感受&mDAsh;&mDAsh;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②对于仆碑的感受&mDAsh;&mDAsh;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华山前后洞各有什么特点?游人的情况怎样?

(4)朗读第3段,想一想要想领略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其中最为重要和可贵的是哪一点。

明确:有志、有力、有物。其中最重要的是&lDquo;志&rDquo;。

(5)结合你读这一段的启发,谈谈怎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6)课文的第一段和第四段有什么关联?

(7)有人认为王安石针对&lDquo;仆碑&rDquo;提出&lDquo;深思而慎取之&rDquo;的观点,游离于主题之外。结合王安石的处境,谈谈你的观点。

明确:表面上看好像冲淡了文章的主题,细细琢磨,作者把这一小段放在大段议论之后写是有深意的。&lDquo;仆碑&rDquo;虽&lDquo;仆&rDquo;,毕竟是&lDquo;碑&rDquo;,但&lDquo;其文漫灭&rDquo;,谬种流传,不得识其真面目。学者不应该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追根溯源,求其本质。王安石变法,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败的危险,中国向来有&lDquo;成者王侯败者寇&rDquo;的说法,一旦变法失败,王安石能否得到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呢?王安石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不是有人称王安石为&lDquo;奸人&rDquo;吗?王安石壮志未酬,他成了后世毁誉交织、争论最多、分歧最大、盖棺难定论的人物。仇视王安石的人极尽诬蔑栽赃之能事,欲&lDquo;漫灭其文&rDquo;。由此看来,&lDquo;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rDquo;,这是多么令人惊心的话语啊!由此而知王安石洞悉人生。

四、整理文言知识

(1)占今异义,如: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词类活用,如: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有泉侧出。

(3) 一词多义,见课后练习二。

(4)特殊句式,如: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句)

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状语后置)

④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状语后置)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六、板书设计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记叙)记山(山⇒院⇒洞⇒碑)仆碑

游洞(前洞⇒后洞)后洞

(议论)怠出而悔、有志、力、物

漫灭谬传、深思慎取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结构严密、前后照应

答案解析: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的【研讨与练习】。(25分)

研讨与练习

课文第3段中,作者由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能有所得的事实,引起了深入思考。依他看来,“求思”应具备哪些条件?其中哪个条件起决定作用?试查找有关资料,联系王安

石的政治活动,写一篇短论,陈述你的观点。

正确答案:

一、教师介绍整体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领会第3段的内容,思考&lDquo;力&rDquo;&lDquo;志&rDquo;&lDquo;物&rDquo;三者之间的关系,体会作者的态度,并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分析这种态度给作者的政治改革带来的影响。

二、学生对收集的王安石的详细资料,根据设计意图做适当取舍。

三、学生说出议论文的要素,联系文本,形成自己的观点。

四、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虽然是短论,但也要有理有据有逻辑,学生适当修改。

五、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评判,教师点拨说明。

教师示例:

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是因为&lDquo;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rDquo;,是他们苦心探索,务求深入的结果。王安石游褒禅山之所得,是由游山的经过所见获得的启示。他认为,要观赏到&lDquo;非常之观&rDquo;,首先要定立志向,因为非常之观常在险远,定立了志向,还要有能力、毅力,还要有所凭借和帮助。在有能力、有物力的情况下半途而废,会徒然让人讥讪,也给自己留下无穷遗憾。

游山如此,个人修养、做学问、干事业无不如此。在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事情的成败关键往往在于主观的认识和努力。王安石的一番感慨,自然与他的改革事业的理想和后来百折不挠的经历紧密相连。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