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题室题库

题库首页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3题。

《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同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课文介绍
  该课文为某版高巾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第一课,同单元的选文还有《赤壁赋》《游褒禅…记》。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
  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反复阅读这些优美的篇章,体会其中的节奏、语气和韵味,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而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班级45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确定的依据。(20分)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nBsp;&nBsp; &nBsp;
知识与能力: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lDquo;修、期、致、临、次&rDquo;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nBsp;&nBsp; &nBsp;
过程与方法: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nBsp;&nBsp; &nBsp;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nBsp; &nBsp;
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nBsp;&nBsp; &nBsp;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语文学习的要求:&lDquo;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rDquo;此文人选新教材正好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到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有益处。&nBsp;&nBsp; &nBsp;
②本单元的文言文学习是魏晋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浓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rDquo;,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把背诵本文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

答案解析: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0分)

正确答案:

教学过程
一、导人
由于本课作者是位书法家,故以提问的方式导入:&lDquo;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你们最喜欢谁的书法?&rDquo;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页的插图《兰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课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nBsp;&nBsp; &nBsp;
①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
②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教师作诵读指导。
③诵读全文后,让学生概述这篇文章的每个自然段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三、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①由学牛组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并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
②学生找出小组合作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课堂上讨论解决。
③教师重点点拨本文的疑难点,集中加以讲解并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集会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的自然美。
四、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学牛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或字词,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点拨各段大意。
第一至第二自然段,叙述兰亭集会的盛况,写出了集会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环境及景物、天气和集会的感受。
第三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lDquo;修短随化,终期于尽&rDquo;的无奈和&lDquo;死生亦大矣&rDquo;的沉痛感慨。
第四自然段,由渎古人&lDquo;兴感&rDquo;之作时的体验&lDquo;若合一契&rDquo;说明古人也有感乎死生;然后批判
当前士大夫阶层中&lDquo;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虚无主义思想,接着文章以&lDquo;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rDquo;的慨叹,将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及其意义上来,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总结:第j、四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这部分以一个&lDquo;悲&rDquo;字为基调。
五、问题研讨(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这一问题?
(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人生观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以此突破难点,理解作者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文中蕴涵的积极思想。)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对课文知识进行梳理,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
作业:①背诵全文②搜集有关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资料,相互交流,

答案解析: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的【研讨与练习】。(25分)
研讨与练习
作者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你还读过哪些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之叹的古代诗文?举出三五例与同学交流。文章最后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你作为 “后之览者”,读了此文,有什么感触?

正确答案:

教学活动
一、整体感知,重述内容
《兰亭集序》表达了王羲之豁达的生死观,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
二、拓展思维,分析古人情怀
以小组讨论形式,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诗文,深人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古人对时间、生命的一般认识,启发学生对生命终极目标、生命价值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列举人生有限、时不我待的文句,越多越好,理解时可以结合文句和作者的生活经历,对消极的生命观做出正确的分析。
师生共同总结抒发&lDquo;人生无常,时不我待&rDquo;的诗句:
①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论语》)
③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④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
⑤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十二首之一)
三、深化主题
教师再次总结文章主题思想。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肯定学生的独立思考。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