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实践技能

题库首页>执业医师>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实践技能

水肿辨证分型

正确答案:辨阳水和阴水。阳水:多因感受风邪、水湿、疮毒、湿热诸邪,导致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而成。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每成于数日之间。其肿多先起于头面,由上至下,延及全身,或上半身肿甚,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常兼见烦热口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等表、实、热证。阴水:多因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引起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起病缓慢,多逐渐发生,或由阳水转化而来,病堡较长。其肿多先起于下肢,由下而上,渐及全身,或腰以下肿甚,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不烦渴,常兼见小便少但不赤涩,大便溏薄,神疲气怯等里、虚、寒证。辨证虽然以阳水、阴水为纲,阳水和阴水有本质区别,但应注意,阳水和阴水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亦可互相转化,需用动态的观点进行辨识。如阳水久延不退,正气日虚,水邪日盛,便可转为阴水;反之,若阴水复感外邪,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肿势剧增,又可表现为以实证、热证为主,而先按阳水论治。 1.阳水 (1)风水泛滥:治宜散风清热,宣肺行水。方用越婢加术汤。 1)咽喉肿痛:可加板蓝根、桔梗、连翘,以清咽散结解毒。 2)热重尿少:可加鲜茅根以清热利尿。 3)风寒偏盛:去石膏,加苏叶、防风、桂枝,以助辛温解表。 4)汗出恶风,卫阳已虚:用防己黄芪汤加减,以助卫行水。 (2)湿毒浸淫:治以宣肺解毒,利湿消肿。方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1)脓毒甚者: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 2)湿盛而糜烂:加苦参、土茯苓。 3)风盛而瘙痒:加白鲜皮、地肤子。 4)血热而红肿:加丹皮、赤芍。 5)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 (3)水湿浸渍:治以健脾化湿,通阳利水。方用五皮饮合胃苓汤。 若肿甚而喘,加麻黄、杏仁、葶苈子宣肺泻水而平喘。 (4)湿热壅盛:治以分利湿热。方用疏凿饮子。 1)若腹满不减,大便不通者:可合己椒苈黄丸,以助攻泻之力。 2)水在胸中,上迫于肺,肺气不降:宜泻肺行水,可用五苓散、五皮散等方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3)湿热久羁,化燥伤阴,水肿与伤阴并见:可用猪苓汤以滋阴清热利水。 4)湿热下注膀胱,伤及血络:加凉血止血药,如大小蓟、白茅根等。 2.阴水 (1)脾阳虚衰:治以温运脾阳,以利水湿。方用实脾饮。 1)如气短声弱,气虚甚者:可加人参、黄芪,以健脾补气。 2)若小便短少:可加桂枝、泽泻,以助膀胱化气行水。 3)脾气虚弱,气失舒展,不能运化水湿:治宜健脾化湿。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或加桂枝、黄芪益气通阳,或加补骨脂、附子温肾助阳,以加强气化。 (2)肾气衰微:治以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方用济生肾气汤合真武汤。 1)若小便清长量多:去泽泻、车前子,加菟丝子、补骨脂,以温固下元。 2)若心悸、唇绀、脉虚数或结代,乃水邪上逆,心阳被遏,瘀血内阻:宜重用附子,再加桂枝、炙甘草、丹参以温阳化瘀。 3)若见喘促、汗出,脉虚浮而数,是水邪凌肺,肾不纳气:宜重用人参、蛤蚧、五味子、山萸肉、牡蛎或吞服黑锡丹,以防喘脱之变。 3.其他 (1)正虚感邪:当以风水论治,兼顾正虚。方用越婢汤,加党参、菟丝子等补气温肾之药。 (2)肾阴亏虚:治以滋补肾阴为主,兼利水湿。方用左归丸加泽泻、茯苓、冬葵子等。 (3)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治以育阴潜阳。方用左归丸加介类重镇潜阳之品,如珍珠母、龙骨、牡蛎、鳖甲、桑寄生等。 (4)肾气虚极,中阳衰败,浊阴不降:宜附子合制大黄、黄连、半夏以解毒降浊。 此外,常合活血化瘀法,可用当归、大黄、桂心、赤芍、益母草、泽兰、桃仁、红花等药。
搜题找答案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