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医学临床三基(儿科)

题库首页>临床“三基”>医学临床三基(儿科)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

正确答案:常见病因有: (1)血管内皮损伤:各种细菌所致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病毒感染、暴发型过敏性紫癜、溶血尿毒综合征、新生儿硬肿症等。 (2)组织损伤:大面积烧伤、外科大手术、急性白血病、癌肿转移等。 (3)血小板和红细胞损伤:暴发型血小板减少症、播散性红斑狼疮、不合血型的输血、急性溶血性贫血、恶性疟疾等。 (4)巨噬细胞系统损伤:暴发型肝炎、肝硬化、脾切除等。 临床表现: (1)出血:是DIC最主要的症状,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其临床表现不同。在高凝期,常无出血症状,在消耗性低凝血期,出现出血并逐渐加重,当继发性纤溶占优势时,出血更为严重。出血可局限性或广泛性,常见为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可为瘀斑、血肿、亦可呈现片状灶性坏死。急性广泛性的内脏出血,呼吸道咯血、消化道的呕血和便血、泌尿道的血尿,出血量一般都较大,颅内出血可为致死原因之一。 (2)休克:由于微循环障碍,循环总血容量减少,发生休克。内脏大量出血可致休克。由于Ⅶ因子被激活而产生缓激肽,使全身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加重了休克。在急性感染中,尤其是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时可致顽固性休克。 (3)栓塞:组织和脏器的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腔内形成纤维蛋白栓,以致血流阻滞,发生凝血,导致局灶性或广泛出血和缺血性坏死。由于栓塞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临床症状,其中以皮肤为最多见,表现为大小不等的瘀斑,甚至坏死。如在肾上腺,则可见低钠血症、休克等;如在脑部,则可出现惊厥、昏迷等;在肺部则出现紫绀、呼吸困难;胃肠道受累时常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黑便等症状;肾脏小血管受累可出现血尿、少尿、尿闭、肾功能不全等。 (4)溶血:由于血管内凝血所形成的纤维蛋白原索状物与流动的红细胞互相作用,使红细胞受损、破坏而发生溶血。红细胞破坏释放出凝血物质,又可加重血管内凝血,形成恶性循环。临床上表现乏力、贫血、苍白、黄疸、血红蛋白尿等;血象中可见红细胞碎片及红细胞变形。 治疗方法: (1)治疗原发疾病,如为严重细菌感染,采用强有力的抗菌药物。免疫性疾病引起的DIC,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静脉滴注。 (2)消除促发DIC的因素,纠正休克,恢复微循环灌流,纠正酸中毒,改善缺氧。 (3)阻断血管内凝血过程的发展:①肝素:对凝血过程的三个阶段均有阻断作用。宜早期应用,以0.5~1mg/(kg·次)加于葡萄糖液50mL内静脉滴注,每4~6小时1次,将凝血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内。DIC症状消失后,减量停药,用药时间常为2~7天。如用肝素过程中出血严重、可用Img鱼精蛋白对抗1mg肝素(=125U)。②抗血小板凝聚的药物:常用潘生丁10mg/(kg·d),乙酰水杨酸0.1g/(kg·d),分3次口服。③补充凝血物质:在应用肝素的同时,输入保存血小板的新鲜血液或血浆。④抗纤溶药物:在DIC的高凝期及凝血因子消耗时忌用,但可用于继发性纤溶期。常用6-氨基己酸0.1g/(kg·次),对羧基苄胺10mg/(kg·次)或凝血酸10mg/(kg·次)加入葡萄糖液100mL内静脉滴注,每4~6小时1次。
搜题找答案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