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

题库首页>执业医师>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

绝经前后诸证

正确答案: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皮肤蚁行样感、情志不宁等症状,称为绝经前后诸证,亦称"经断前后诸证"。这些症状往往三三两两,轻重不一,参差出现,持续时间或长或短,短者仅数月,长者迁延数年,甚者可影响生活和工作,降低生活质量,危害妇女身心健康。 古代医籍对本病无专篇记载,多散见于"年老血崩"、"脏躁"、"百合病"等病证中。1964年始以"经断前后诸证"列入教材。 西医学围绝经期综合征(原称为更年期综合征),或双侧卵巢切除或放射治疗后,或早发绝经卵巢功能衰竭而致诸证,可参照本病调治。 【病因病机】 妇女将至绝经,肾气渐衰,天癸渐竭,冲任二脉虚衰,月经将断而绝经,生殖能力降低而至消失,此本是妇女正常的生理衰退变化。但由于体质因素,肾虚天癸竭的过程加剧或加深,或工作和生活的不同境遇,以及来自外界的种种环境刺激等的影响,难以较迅速地适应这一阶段的过渡,使阴阳失去平衡,脏腑气血不相协调,因而围绕绝经前后出现诸多的不适。 1.肾阴虚 "七七"之年,肾阴不足,天癸渐竭,若素体阴虚,或多产房劳,数脱于血,复加忧思失眠,营阴暗耗,肾阴益亏,脏腑失养,遂发经断前后诸证。若肾水不足以涵养肝木,易致肝肾阴虚或肝阳上亢。若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亢,热扰心神,神明不安,出现心肾不交。肾阴虚,精亏血少,不能上荣于脑,出现脑髓失养等。 2.肾阳虚 绝经之年,肾气渐衰,若素体阳虚,或过用寒凉药及过度贪凉,可致肾阳虚惫。若命门火衰而不能温煦脾阳,出现脾。肾阳虚;若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湿聚成痰,易酿成痰湿;或阳气虚弱,无力行血,而为瘀,出现肾虚血瘀。 3.肾阴阳俱虚 肾藏元阴而寓元阳,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真阴真阳不足,不能濡养、温煦脏腑或激发、推动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而致诸症丛生。 本病以肾虚为本,肾的阴阳平衡失调,影响到心、肝、脾脏,从而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出现诸多证候。因妇女一生经、孕、产、乳,数伤于血,易处于"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状态,而且经断前后,肾气虚衰,天癸先竭,所以临床以。肾阴虚居多。由于体质或阴阳转化等因素,亦可表现为偏肾阳虚,或阴阳两虚,并由于诸种因素,经断前后常可兼夹气郁、瘀血、痰湿等复杂病机。 【诊断要点】 1.病史 45~55岁的妇女,出现月经紊乱或停闭;或40岁前卵巢功能早衰;或有手术切除双侧卵巢及其他因素损伤双侧卵巢功能病史。 2.临床表现 月经紊乱或停闭,随之出现烘热汗出、潮热面红、烦躁易怒、头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皮肤蚁行样感、情志不宁等症状。 3.检查 (1)妇科检查:子宫大小尚正常或偏小。 (2)辅助检查:检查血中激素e、lh、fsh等,出现lh、fsh增高,绝经后fsh增加20倍,lh增加5~10倍,fsh/lh>1,e水平降低,典型者呈现"二高(高fsh、lh)-低(低e)"的内分泌改变。绝经后e水平周期性变化消失。 【类证鉴别】 1.眩晕、心悸、水肿本病症状表现可与某些内科病如眩晕、心悸、水肿等相类似,临证时应注意鉴别。 2.癥瘕经断前后的年龄为好发之期,如出现月经过多或经断复来,或有下腹疼痛,浮肿,或带下五色,气味臭秽,或身体骤然明显消瘦等症状者,应详加诊察,必要时结合西医学的辅助检查,明确诊断,以免贻误病情。 【辨证论治】 绝经前后诸证以肾虚为本,治疗上应注重平调。肾中阴阳,清热不宜过于苦寒,祛寒不宜过于温燥,更不可妄用克伐,以免犯虚虚之戒。并注意有无水湿、痰浊、瘀血之兼夹证而综合施治。 1.肾阴虚证 主症:绝经前后,月经紊乱,月经提前量少或量多,或崩或漏,经色鲜红,头目晕眩,耳鸣,头部面颊阵发性烘热,汗出,五心烦热,腰膝酸痛,足跟疼痛,或皮肤干燥、瘙痒,口干便结,尿少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概要:绝经前后,肾阴虚冲任失调,则月经提前或先后、多少不定;肾阴日衰,阴虚不能上荣于头目脑髓,故头目眩晕而耳鸣;阴不维阳,虚阳上越,故头面烘热,汗出,五心烦热;肾虚则腰膝和足跟疼痛;阴虚血燥生风,故皮肤干燥或瘙痒;阴虚内热,故口干、便秘、溺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之象。 治法:滋养肾阴,佐以潜阳。 代表方剂: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减。 常用药物: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菟丝子、鹿角胶、龟甲胶、牛膝、女贞子、旱莲草、制首乌等。 2.肾阳虚证 主症:经断前后,经行量多,经色淡暗,或崩中漏下,精神萎靡,面色晦暗,腰背冷痛,小便清长,夜尿频数,或面浮肢肿,舌淡,或胖嫩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弱。 病机概要:肾虚封藏失职,冲任不固,不能约制经血则月经量多,经色淡暗,或崩中漏下;肾阳虚惫,命门火衰,阳气不能外达,经脉失于温煦,故面色晦暗,精神萎靡;肾阳虚,失于温煦,不能蒸腾,膀胱气化无力,则小便清长,夜尿频数;水湿内停,泛溢肌肤,则面浮肢肿,舌淡,或胖嫩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弱皆肾阳虚衰之象。 治法:温肾扶阳。 代表方剂:右归丸加减。 常用药物: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制附子、赤石脂、补骨脂、川椒、茯苓、泽泻等。 3.肾阴阳俱虚证 主症:经断前后,月经紊乱,量少或多,乍寒乍热,烘热汗出,头晕耳鸣,健忘,腰背冷痛,舌淡,苔薄,脉沉弱。 病机概要:肾阴阳俱虚,冲任失调,月经紊乱,量少或多;阴阳失衡,营卫不和,则乍寒乍热,烘热汗出;肾虚精亏,脑髓失养,则头晕耳鸣,健忘;肾阳不足,失于温煦,则腰背冷痛;舌淡、苔薄、脉沉弱均为肾阴阳俱虚之征。 治法:阴阳双补。 代表方剂:二仙汤合二至丸加减。 常用药物: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当归、盐知母、盐黄柏、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等。 【预防与调护】 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妇科检查、防癌检查、内分泌学检查;若因癥瘕行开腹手术,应尽量保留或不损伤无病变的卵巢组织;维持适度的性生活,调畅情志,防止心理早衰;适当散步,参加各项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调节阴阳气血;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规律,睡眠充足,避免过度疲劳和紧张;饮食应适当限制高脂、高糖类物质的摄入,注意补充新鲜水果蔬菜及钙钾等矿物质;进入绝经前后期,每年接受一次妇女病普查,并全面体检一次。
搜题找答案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